CPI高企、34个月首度加息、货币供应量超发,市场对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期持续高涨。央行昨天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,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将根据形势发展要求,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。
货币总量增长有所回升
央行表示,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、节奏、重点,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,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,根据形势发展要求,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。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、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。
记者查阅发现,央行曾在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“货币信贷增长正逐步向常态方向回归”,而此次央行更主动表态称将“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”,或表明其调控的意图。
数据显示,目前货币总量增长总体有所回升,M2增速8、9月持续于19%以上的较高水平运行,均超过6月末增速。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,流动性过多导致CPI涨幅大,目前央行已开始逐步收紧流动性,相比去年货币政策从紧了,但仍要继续从紧。社科院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则持不同看法,据他测算,三季度由于对欧债危机和中国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担忧,央行在三季度向市场注入净头寸1.9万亿元。刘煜辉表示,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“超宽松”,回归常态很必要。
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
央行还表示,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,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。受复苏不确定因素影响,各经济体政策退出较为谨慎,随着原有刺激措施逐步到期,发达经济体开始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措施,全球流动性和货币条件仍将宽松,主要经济体将持续放松货币刺激经济的预期强烈,大量资金可能向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流入。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,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,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。
此外,央行还指出,中国还存在结构性的价格上行压力。当前国内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,资源环保成本加大,资源性产品价格有待理顺,都可能影响通胀预期。目前,市场上普遍预计10月份的CPI将再攀高点,央行年度再度加息的预期逐渐增强。
央行昨天发布的《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称,下一阶段将加强通胀预期管理;同时,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加强流动性管理,在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信贷结构,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。
报告称,三季度,央行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并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、灵活性和有效性,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,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,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、节奏和结构,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。总体看,金融运行平稳,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。
报告指出,下一阶段,国民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,但扩大居民消费、改善收入分配任务仍艰巨,价格走势不确定性较大,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。央行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,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。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,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,根据形势发展要求,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。
央行还强调,充分运用有弹性的市场化手段,着力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,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、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。
专家解读货币供应信贷供给将回落
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表示,货币条件可以理解为货币政策工具运行的环境和条件,简单说就是货币供应量与信贷供给。“引导货币条件回归常态水平”,这个常态水平应该是相对危机前经济增长的时期而言,未来在货币供应以及信贷供给上回归正常水平。虽然经济已经不可能如危机前持续高速增长,但是在政策合理支持和引导下,保持较快平稳增长,还是有保证的。
杜征征指出,报告新添“充分运用有弹性的市场化手段”,相区别于以往的行政手段。未来,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,以及汇率机制形成与完善的过程中,市场化手段很可能会更多地使用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表达了类似观点。
货币政策正在向中性引导
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,“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”意味着自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以来,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良好,经济增长已与之前年份相近;所以此前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恢复正常,恢复到中性状态。赵锡军指出,这一过程需要一段时间,具体多长时间能够达到还没有具体时间表。
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,我国是否进入加息周期还有待观察。赵庆明指出,我国的四大货币政策目标是保增长、保就业、维持物价稳定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。以前,我们以保增长和保就业为首要目标,若目前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,变成以维持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,就会出现连续加息。若货币政策目标没有发生变化,则是否加息还有待观察。
赵庆明指出,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,三季度“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”,同时未来“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,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”,或为今后的加息埋下伏笔。但具体何时加息,在什么状态下加息还不确定。